发布时间:2024-12-2 16:07:36

观星


1988届中学部首届文科班校友 胡军


我在安博官方网页版读高一的1985年与1986年间,正好遇到每隔约76年回归一次的哈雷彗星飞掠地球。为观测这次天象奇观,在金式如校长的支持与推动下,余希慈老师组织成立哈雷彗星观测小组。出于好奇与好玩,我报名参加,成员还有江澎涛,黄河与顾思源。没想到这次参与成为我一生的最难忘。

为寻找哈雷彗星,余老师教我们如何认星星,星团,讲解彗星。我第一次得知彗核由冰与尘埃组成,第一次读懂星图,面对浩瀚的宇宙,第一次数点闪烁的星辰,第一次操作牛顿反射式天文望远镜(见照片),第一次观察到昂宿星团,第一次认识猎户座,大熊座,仙后座,天蝎座等。第一次对彗星跟踪定时拍照。我们最早拍的哈雷彗星如一团白雾(见照片)。余老师还联系了来自广州白云山的一位天文学家,又联系梧桐山哨所。由专家与老师带领我们并与另一间学校学生一起登上梧桐山顶观星与拍照。在山顶观看星空,确有古诗所说的“星垂平野阔”之感。 那晚我们调控好拍摄哈雷彗星的天文望远镜之后,穿着厚厚的军大衣(见照片),一起躺在铺好的垫子上观看流星雨。我们被流星惊艳闪过的身影而深深震撼,我也第一次对广袤的宇宙产生了敬畏。观哈之后,余老师组织了一次观哈的汇报活动。1986年11月又组织了中学部的所有学生用牛顿反射式望远镜观看水星凌日。学生排队目睹了水星在日面上徐徐移动的奇观(见照片)。这些活动带动了大家都来关心天文现象、激发学生们对探索宇宙的兴趣。深圳电视台对我校的天文活动还进行了专门的采访。在余老师指导下,我写下了第一篇有科学含量的哈雷彗星观测报告。天文没成我的专业,也与考试无关,但这次经历对我以后的求学有很大帮助。多年后,我为这次观星的经历,写了一首诗《那个夏天》以作纪念:

 

那个夏天 早起

从英仙座方向朝西

数着流星

每次闪现 像一个提醒

更像一个明喻

每数一次 陨石消失一颗

我不确定 它消失是否殆尽

但我确定 明喻永不消失

 

那个夏天 晚睡

流星带着过去

那时岩石在聚集

那时人类未诞生

那时太阳未成形

那时我藏在你的怀里

我不确定 曾经的我可否是现今的我

但我确定 我是明喻

 

我们每个实验的学生都是一个发光体的“明喻”。都会在各自家庭,各行各业,国家甚至全球中发光发热。一次回国与同学聚餐,毛伟班长朗读了我这首诗。江澎涛于是让同学分享高中趣事,同学们踊跃参与,聊到了观星,实验广播电台,临时代课,海南岛之游,实验学校搬迁,夜间舞蹈等。从分享中我才得知金校长与老师们为哈雷彗星观测小组付出很大。顺借此文表达我对金校长的远见与老师们的敬业的感谢。 


图片:

天文小组活动:



哈雷彗星:

 

 


梧桐山观星:


  


水星凌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