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拨山兮气盖世
——记我的高中历史老师何新芳
1995届校友 周彦林
在我高中阶段的任课老师中,教历史的何新芳老师格外引人注目。在一众讲普通话的老师中,操着一口广东客家普通话的广东本地老师并不常见。事隔多年,当同学们回忆起何老师的客普(客家普通话)一句“矮姆笛”(我不知),顿时青年时代的何老师和蔼可亲的形象立马呈现在我面前,只见个子不高的他穿着朴素的白衬衫、西裤,上课总是站得笔直,头微微昂着,手中握着粉笔,边说边画,严肃而认真地传授着历史知识,嗓门始终清晰而明亮,说到激动兴奋处,吐沫星子飞溅,而我是坐第一排的,难免受到波及,课下也会跟同班女生抱怨一两句。现在回忆起来却是那么美好而珍贵。
上高中前,总觉得学历史最是无聊,不就是一个背字吗?把时间轴搞清楚,能逐一连起来就完事了。有次何老师在课上,出了一个题目给我们,“为什么中国的辛亥革命失败了,而同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却成功了?它们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就这一道题目,何老师从国际局势、国内政治力量、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详细论述,滔滔不绝如天上之水,站在讲台上仿佛立于天地间,纵横古今中外,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的气度,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领略到历史事件分析的逻辑性、严密性、层次性的独特魅力。从那时起,我对学历史的观念和态度发生了改变,不再以只记住课本上的时间、经过及结论为唯一,知道应该更多地探讨事件更深层次的意义。这一改变在我高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历史拿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分。
随着年纪渐长、阅历渐多,学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性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一直喜欢读历史书、听历史故事,常常想起何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唐太宗形容魏征的一段话:“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历史就象一颗颗珍珠散落在人间,而何老师就像一位老师傅不辞辛苦,手把手教会我们如何穿针引线,把散落地珍珠变成一件件艺术品。
2024年4月6日于深圳